新中国航天科技的星空最闪亮的一颗“星”
发布时间: 2025-05-26 12:54:24来源:行业动态
他是谁?他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美国人称他“一个人抵得上5个海军陆战师”;
他是谁?他就是有着“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等诸多荣誉称号的——钱学森。
在钱学森诞辰将近之际,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他,去了解他在中国科学、技术、工程及教育等领域做出的杰出贡献;聆听他勇于自我锤炼和敢于自我突破的心路历程;去体味他担当使命、为国为民、创新求索的科学家精神。
《科学与忠诚》以博考原始材料为基础,以传记文学的表现手法,聚焦讲述钱学森为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而奋斗的故事。每位读者或许都能从钱学森的故事里受到启发、获得感悟,激励自己前行。
1911年12月11日,钱学森出生于上海。父亲钱均夫对儿子寄予厚望,希望儿子从事工程,所以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钱学森就考入铁道部交通大学上海学校机械工程学院铁道工程系。而后,在1934年,钱学森成功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赴美留学生;
到了美国,钱学森的目光从路上瞄向了未知的天空。他放弃原来的专业,选择了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第二年,他获得该专业硕士学位。之后,为了追求更深邃的知识,他来到了加州理工学院。在这里,钱学森遇到了影响他一生的导师——世界著名科学家冯·卡门。在导师的指导下,年轻的钱学森很快脱颖而出,成了当时美国科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年仅35岁的钱学森,就被聘为麻省理工学院的终身教授。而大多数的学者都要从事20年以上的教学、咨询和管理工作才能获得这样一个教职。此时,钱学森已经是美国政府的科学顾问,获准自由出入美国五角大楼。后来,美国军方还破例授予他上校军衔。
虽然在专业领域中可以傲视同仁,敏感而高傲的钱学森依然不能摆脱种族歧视带给他的情感困扰。他始终坚信: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钱学森要回国的事很快也被美国军方知道了。当时,美国国防部海军部副部长金贝尔说:“一个钱学森抵得上五个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
随后,钱学森被美国官员拦住,并将其关进监狱,在特米那岛上将他拘留14天,在里面钱学森遭受了很多折磨,使他瘦了15公斤,还暂时失去了语言能力。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学院送去的1.5万美金巨额保释金后,监狱才释放了他。
钱学森被软禁在家,不允许离开洛杉矶。每月还要随时接受移民局的传唤。这样的日子,持续了5年……
1955年,经过周恩来总理在与美国外交谈判上的不断努力,钱学森收到了美国移民局允许他回国的通知,他毅然带着妻子和孩子踏上旅途,终于回到了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由于钱学森的毅然回国,中国导弹、的研发,至少向前推进20年。
仅仅归国3个月,钱学森就和钱伟长一道创立了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着手为中国培养第一代航空航天专家。
他参与编制了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选择原子能、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无线电电子学、自动化技术为国家最重大最紧急的发展趋势。他推动创建了有“中国火箭和导弹的摇篮”之称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院长。
作为组织领导者,他参与了中国第一枚近程导弹、第一枚中程导弹、导弹核武器、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卫星和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和发射。
而他的《工程控制论》,被认为是现代科学研究、现代科技管理及经管所一定要遵循的理论依照,并不会由于时间而冲淡价值。
人们常说,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在祖国和人民面前,“科学家精神”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无怨无悔地为之付出。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毫不犹豫放弃海外优厚待遇投入祖国怀抱,虽百折不回。
当钱学森刚刚回国后不久,陈赓大将曾问他:“中国能不能发展导弹?”钱学森回答说:“为什么不能搞?外国人能搞,我们中国人就能搞,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只要国家有需要,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这些科学家们毅然决然投入到大型科研工程建设当中。他舍弃个人专业兴趣,服从国家需要,投身“两弹一星”工程,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在一起,赤子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钱学森等人的努力下,1960年11月,我国仿制的第一枚导弹“1059”发射试验成功;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爆炸成功;1967年6月,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1970年4月,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钱学森勇于探索,开创科学技术未知领域。在中国航天创建过程中,钱学森一直强调协同攻关、总体设计,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之中,做到了身体力行、创新发展。
他研究别人没有研究过的科学前沿问题,开创和发展了工程控制论、物理力学、思维科学等诸多新兴学科,增强了中国学术界的理论自信和科学自信,提高了中国学者在国际上的学术话语权和学术影响力。
钱学森严格遵守学术规范,对待科学实事求是。为了及时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和时政前沿,钱学森特地拿出工资、补贴及稿费等的一部分,设立自己的专项购书基金,用于购买各种最新出版的书籍,订阅各种不相同的领域的杂志。他数十年如一日,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跟踪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保持着对科学技术的高度敏感性。
到了晚年,他退出国防科研一线领导岗位,回归学术研究,构建起现代科学技术体系这一人类全部知识的宏伟大厦。钱学森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办力学研究班,培养了新中国第一批导弹航天和力学专业人才。
钱学森一生中多次捐赠稿费、讲课费和奖金,最大的一笔为100万元。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力学系任教时,钱学森为培养祖国的国防科学技术人才而悉心授教。
我将竭尽努力,和中国人民一起建设自己的国家,使我的同胞能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这是钱学森先生的名言。“我们青年科学工作者要向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学习,学习他们的科学态度,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无论何时都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
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精神,新时代的科学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工匠精神的汇聚,必将为劳动者增添情怀的温度,进而使之迸发出无穷的创新力量。
《科学与忠诚》是一幅以钱学森为经典人物,阐述新中国科技建设者投身时代、担当使命、为国为民、创新求索的科学家精神画卷。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 上一篇: 长征六号最新资讯-快科技--科技改动未来
- 下一篇: 戚发端:载人航天安全的守护者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